自然光以其每日的節律成為最重要的生物鐘,改變著人體的心理和生理的節律。好的照明環境都是遵循的。
照明設計的基本目的是滿足人們在照明的基本視覺要求后(生理需求) ,對光的質與量以及光所產生的美感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心理需求)。也就是說至少先需要看得到,才會再要求看得清,看得清之后才會再要求看得美。因此,照明設計的最終目的不應只是要達到生理需求的目標,還應達到心理上的美感需求,如果只是隨便把燈擺一擺就行了,恐怕連基本人的生理需求都滿足不了。
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樣空間,需要的照明都是不一樣的,都要遵循人體心理和生理的節律。不同年齡的人對光的亮度有不同的需求,年齡越大所需要的亮度越高。不同的場合對亮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電影院、餐廳、和家居對于亮度的要求都有差異。好的照明設計應該充分考量各種綜合因素,提供使用者一個舒適的視覺環境。辦公、酒店、商業、體育場館、醫院、學校、住宅所需要的光線是不一樣的,功能也是不一樣的,需要照明具體設計,而不能千篇一律的布燈,有“亮”就行。
如果不重視照明設計? 在工作上沒有好的照明環境,會無形降低工作效率或在工作中操作失誤(例如工廠車間),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潛在危害(兒童近視眼,長時間的夜班使人的機體功能紊亂等。)
人眼之所以看到物體,實際上是看到物體的反射光,光線進入人眼的路徑是:光線沿著視軸,通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到達視網膜,視網膜的視軸終點有一個淺漏狀小凹陷區,叫黃斑中心凹,中心凹是視力最敏銳的地方,分布著豐富的視覺細胞。人的主要視覺細胞是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
人眼約有1億2千萬個桿狀細胞和8百萬個錐狀細胞。視覺細胞隨著人的年齡增大逐漸減少,這就是老年人視力逐漸衰退的原因。當桿狀細胞受損就會得夜盲癥,當錐狀細胞受損就會得色盲癥。
為何人們寧愿在吃穿上花費巨大而在照明上卻抱著好看能“亮”就行的心態?
好的照明環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的健康是潛在的,是長久的,短時間內“不明顯”的,在沒有照明設計的環境里工作和生活潛在危害是巨大的。因為自然環境使我們的眼睛面對不同的亮度水平:從一輪新月下的完全漆黑狀態到萬里無云的午日強光,人體一系列的生理機制使眼睛能夠在寬范圍的亮度水平中看清物體。虹膜通過改變瞳孔的直徑來調節進入眼睛的光線的量。除了這種快速反應的調節機制,感光的視網膜本身也能通過持續使用其明暗調節的能力對光進行回應。所以可能只要有“亮”就行,但在只有“亮”就行的環境中伴隨著視覺系統損傷(不適合的照明環境,不合理照度水平,眩光、色溫、顯色性一系列問題)。視覺細胞死亡后不可再生,所以人眼視覺細胞是人體最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希望每個人都重視每天工作和生活照明環境,真正理解照明設計的必需性。